​​​​​花季(深圳)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Huaji(shenzhen)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o., Ltd

Global consumption upgrades,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 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onsumption upgrading, people's living needs have changed from meeting routine to improving quality

全球消费升级,新中产阶级兴起。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国民生活需求由满足常规向提升品质转变
天颜物语&洋湾物语
一个新业态、一个好项目,一个小店就是全世界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新闻中心
"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 你在为容貌焦虑吗?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5-20 | 3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标题:"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 你在为容貌焦虑吗?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谁在消费“容貌焦虑”?

脸瘦一点,鼻子再高一点,眼睛再大一点……当下,一些扁平化、单一化的审美观念正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之中。

1、“颜值”成为一门生意

面对镜头,网络主播小麦展示着刚购买的护肤美妆用品。复原蜜、爽肤水适合什么肤质,口红、眼影、粉饼如何搭配……吸引数千网友观看。

除了美妆直播,如今各大社交平台都开设护肤美妆专栏,人们以文字或者短视频的形式分享着变美的秘密。在大众追求美、崇尚美的年代,从美妆护肤到医美整形,“颜值”正成为一门生意。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化妆品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元。2020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化妆品品类中,仅面部护理套装一项的销售额就超过110亿元。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1769亿元,“95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韦文琦说,护肤美妆和医美消费由过去的“低频次”“高消费”到如今成为较为固定的“日常支出”,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消费升级。

2、容貌焦虑蔓延

每天花费2小时37分钟照镜子,去看整容医生,想丰唇、垫额头、垫下巴,并且驳斥“自信的女孩最漂亮”的说法。这是《听见她说》之《魔镜》中女主角齐溪所面临的容貌焦虑。

现实生活中,无法忍受脸上有痘痘、细纹、眼袋等任何一点瑕疵,只要不化妆就觉得自己很难看……人们对“美”的标准越来越高。一旦被这些标准挟持,便容易陷入容貌焦虑,甚至厌恶自己,放弃社交。

↑7月12日,游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化妆品。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某社交平台上关于“我所经历的容貌焦虑”话题讨论中,有网友评论称,离开了美颜相机,感觉自己整张脸都是一个错误。

“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广为流传的口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美丽买单的同时,也让人变得盲目。更美App联合BOSS直聘发布的报告显示,近70%的职场人士每月拿出超过20%工资收入进行“颜值投入”,14%的受访人表示,每月“颜值投入”花费超过工资,他们中90后占比超60%。

“现在感觉患上了医美依赖症。”进行过多种“医美治疗”的王女士说,之前觉得脸瘦是一种潮流,就去打了瘦脸针;为了成为“电眼美女”又去做了双眼皮手术;此后又去填充下巴。“做完之后,对疗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如果和理想的样子有出入,反而更焦虑了。”

3、谁在制造容貌焦虑?

当广告语从“你本来就很美”变成铺天盖地的“用过这款产品,你会更白、更美”,化妆品公司和医美机构通过不断强化消费者的观念来制造需求,无形中向消费者传递了一种观念:美是有标准的,不符合标准的美需要通过改造变得合乎标准。

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医美类App、在线AI颜值测试以及颜值鉴定师正通过美貌的标准来确定用户脸部的缺陷,让用户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以此顺势推出相应的改善方案,让用户为“变美”买单。

与此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这种观念。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讨论中,对他人容貌进行肆无忌惮的评论,甚至在一些网络社区中自发地制造出更加严苛的“美丽标准”。

韦文琦表示,在媒体和商家齐头并进,让“美”变得更加单调和狭隘的情况下,学会勇敢定义自我,接受自己,不让根植于内心的自卑心态作祟,才能缓解容貌焦虑。如果焦虑已经严重影响社交生活,甚至出现过度整容倾向,则需要寻求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